华数传媒用 NocoBase 快速搭建 AI 多模态研发平台

NocoBase 助力华数传媒高效搭建 AI 多模态平台,提升流程管理与内容生成效率。

Deng lijia|

引言

过去几年,生成式 AI (AIGC)的浪潮正在快速改变传媒行业。无论是图片、视频,还是交互式内容,AIGC 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引擎,并重塑内容的生产方式。

作为国内数字电视和传媒领域的重要力量,华数传媒也在积极拥抱 AIGC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华数团队开启了全新的探索。

KlingAI.png

图片由 AI 生成

场景

在华数传媒的 AIGC 探索中,AI 多模态研发支撑工具是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。

在内容生成的过程中,文本、图像、音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据会以流水线的方式被生成、加工与组合。表面上看,这只是模型调用的链路,但实际运行中涉及的流程远比想象复杂。

要让这样的流程能够规模化、可持续地运行,系统性的基础设施支撑必不可少,尤其是以下三个方面:

  • 数据管理:内部的多模态素材(如文本、图片等)需要统一整理、标注并纳入内容库。只有建立起结构化的数据管理体系,才能支撑后续的语义检索、内容推荐和智能生成。
  • 工作流与生产调度:从“选题 → 内容生成 → 审核 → 输出”,每个环节都需要被自动化、可视化管理。统一的调度平台不仅让流程更高效,也使多模型调用、任务分配和版本管理成为可能。
  • 数据监控:在批量内容生成场景下,数据(包括脚本、生成记录、调用日志等)的实时监控至关重要。它不仅帮助团队快速定位问题,还能为后续迭代和优化提供反馈依据。

挑战

在这一背景下,技术与系统层面的挑战被迅速放大:既要快速验证流程跑通,又要支持未来迭代。

在具体推进过程中,研发人员遇到了几个关键挑战:

  • 管理复杂:随着研发推进,素材数量呈指数级增长。团队不仅要管理海量图片、脚本和生成结果,还要协调多个 AI 模型、算力节点和处理流程。
  • 前端开发投入大:在系统搭建过程中,前端界面的开发通常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,如何高效完成界面构建成为团队必须面对的问题。
  • 快速上线压力:在探索期,系统迭代周期以“天”为单位计算,开发周期一旦过长,就会直接影响业务验证和决策节奏。

在此之前,他们也尝试过其他 AIGC 应用开发平台类工具。虽然这类工具场景更垂直,但是同时也需要写大量代码,学习曲线陡峭,不符合快速试错的节奏。

NocoBase 的引入与使用

为了应对这些挑战,研发团队最终选择了 NocoBase 作为承载平台。NocoBase 的无代码特性让开发者只需专注于数据建模和业务逻辑,而不必耗费精力在前端界面上。对于以后台开发为主的团队来说,这意味着可以快速上手、极大缩短开发周期。

在实际落地中,研发团队通过可视化的表结构建模,仅用 1–2 天就完成了平台主体功能。如果按照传统方式,他们至少需要自己写 10+ 个 API 和前端页面。复杂的业务逻辑则通过工作流配置实现,相当于把几十行 if-else 转化成直观的流程图,并能在关键节点触发告警。与此同时,平台与 PostgreSQL 数据库无缝对接,数据既能在 NocoBase 内部使用,也能继续通过 SQL 或 BI 工具分析,保持现有生态不变。

在典型应用场景中,NocoBase 成为了 AI 多模态研发支撑工具的底座:

  • 作为 AI 的调度与管理平台,能够集中管理不同算力环节,避免了流程分散。
  • 内容生成层面,平台不仅支撑当前图片素材的批量生成与管理,还为后续的其他内容生成奠定了基础,真正实现了多模态内容的衔接。

Task-17kdnf.png

Management.png

NocoBase 的引入实现了效率飞跃,分工也因此更清晰——后台团队专注于业务逻辑,前端界面则由 NocoBase 自动生成,这大幅缩短了开发周期并提升了研发体验。

团队成员普遍认为,平台的易用性和扩展性超预期:

“作为后端研发,不用关心前端界面,NocoBase 已经满足了我们几乎所有的业务设计需求。复杂逻辑通过工作流完成,效率提升非常明显。”

虽然平台仍处在研发阶段,但已在内部投入使用并展现出价值。

展望

NocoBase 不仅解决了当前 AI 多模态研发的需求,还让团队看到未来的方向——将不同的 AI 场景逐步迁移到同一个平台,统一管理算力和流程,减少重复开发成本。随着平台能力的增强,他们能更快验证新业务,把更多精力放在内容与创意上。

这次的应用也让我们看到了 NocoBase 在 AI 多模态研发中的更多可能性:它可以作为底层数据和工作流的基础平台,也能适配多模型协同与内容生成等复杂场景。

更多 NocoBase 的用户故事:

× View 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