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代码还是 Vibe Coding?9 大工具推荐

2025 年初热议话题: Vibe Coding 是否终结无代码?本文讨论两者各有适配场景且边界渐模糊,并推荐最佳 Vibe Coding 工具、无代码平台及融合方案。

Deng lijia|

引言

2025 年初,我几乎每天都能在 Reddit 上刷到类似话题:“Vibe Coding 会不会终结无代码?”

社区热闹得像是过节,大家都在分享用 Vibe Coding 的各种尝试:从小功能到完整的应用,似乎一切都能通过对话实现。

但几个月后,故事发生了反转。

一位用户分享道:“我 Vibe Coding 了 5 个月,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无代码。

Been vibe coding for 5 months, but went back no-code.

原因很现实:AI 生成的不稳定性(幻觉问题)。遇到 bug 后的修复调试让人崩溃,更别提长期维护。

这让尝试过 Vibe Coding,并将其投入真实业务的用户发现:无代码依然是一个更稳定、更可控的选择。

也许问题不在于谁更好,而是在于什么时候用哪一个。


💬 欢迎来到 NocoBase 的博客。NocoBase 是一个开源无代码/低代码开发平台,用于构建企业级应用、内部工具和流程系统,支持自托管,插件化设计,开发者友好。→ 在 GitHub 上了解更多


如何选择无代码或 Vibe Coding?

我越来越相信,Vibe Coding 并不会取代无代码。它们更像是两条并行的道路——各自有自己的最佳使用场景。

Vibe Coding 更适合小而快的项目。

比如一个个人主页、一个小工具或者你突然冒出来的灵感页面——只需要快速生成,没有复杂逻辑。

而无代码(这里不包括单纯的网站建站工具)更适合复杂、结构化的需求。

像企业内部的 CRM、审批系统、数据管理平台,这类应用需要多人协作、权限控制、数据一致性和长期维护。在这些场景里,无代码提供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才是关键。

更有意思的是,两者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。

许多无代码工具开始引入 AI 功能,让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生成页面、字段、工作流。但同时能拥有无代码平台的一致性。

所以,你的项目处在什么阶段、需求有多复杂、团队资源是什么样,这会直接决定该选择 Vibe Coding、无代码,还是两者结合的方式。

接下来,我就从这三个角度出发,推荐一些值得尝试的工具:Vibe Coding 工具、无代码工具,以及两者融合的代表。

产品名开源定位类型支持 AI 功能界面构建后端逻辑适合场景团队协作学习曲线
CursorVibe Coding
深度集成
❌IDE 代码✅AI 协助小工具、快速原型需 Git 协作中等
v0.appVibe Coding✅自然语言 UI✅自动生成落地页、组件草图简单
LovableVibe Coding✅对话式生成✅自动生成官网、小型站点极简
NocoBase无代码⚠️AI 员工筹备中✅区块式可视化✅数据模型+权限CRM、审批流、企业内部系统中等
Retool无代码✅AI 助手、LLM 集成✅拖拽式 UI✅连接 DB/API/JS运营系统、数据看板中等偏高
Budibase无代码✅结构化 UI✅表单/流程表单系统、审批门户中等
ToolJet融合派✅Prompt-to-Code✅拖拽+脚本✅工作流 + JS轻量内部工具 + 嵌入 AI 能力中等
Bubble融合派✅ 插件 + LLM 助手✅高自由度 UI✅工作流 + 数据SaaS 应用、AI 驱动 Web App中等
Flowise融合派✅原生 LLM 工具链❌需配合前端✅AI 工作流RAG 系统、AI 问答后端中等偏高

Vibe Coding

Cursor

Cursor

官网https://www.cursor.sh

简介:专为 AI 编程体验打造的 IDE,不只是 Copilot 的壳,而是“VibeCoding”路线的代表工具之一。

特点

  • “代码即对话”体验更沉浸:Cursor 不只是自动补全,它允许你直接选中代码块对话修改,生成 commit message,甚至梳理架构逻辑。这比传统 Copilot 更主动、更可控。
  • 上下文记忆强:相较 VSCode 插件式 AI,Cursor 对项目上下文的捕捉更完整,尤其在长文件或多模块结构中,能更准确理解你的工程结构。
  • 具备版本回退机制:每次 AI 修改都会自动生成 diff,可以一键回退,减少“幻觉”改坏代码。
  • 社区 Prompt 可复用:它正在构建一个专属的 AI prompt 市场,像 VSCode 的 Snippet 市场那样,你可以复用别人训练好的指令,提升 AI 生成效果。

最佳使用场景

  • 搭建个人原型项目,快速验证灵感是否可行(典型 VibeCoding 场景)
  • 重构/重写已有代码时节省精力(如升级样式组件或 API)
  • 作为 VibeCoding 的训练场,测试“AI 能帮我做到什么”

缺点

  • 无法自托管:对于注重隐私和本地部署的项目(比如企业级内部系统),使用受限。
  • AI 输出仍需判断力:它能生成逻辑正确的代码,但不能代替你的架构决策和性能优化。
  • 易造成“理解断层”:长时间依赖生成可能让开发者更像 prompt 操作员,而不是系统真正的设计者。

v0.app

v0.app

官网https://v0.dev

简介:由 Vercel 打造的 AI UI 生成器,让你通过自然语言生成前端页面,是最接近“把设计变代码”的 VibeCoding 工具之一。

特点

  • 极致快速的 UI 页面生成:你只需要一句话,比如“一个包含搜索框和结果列表的博客页面”,v0 就能立即生成响应式、语义良好的代码(使用 shadcn/ui + Tailwind CSS)。
  • 生成即代码,无黑盒依赖:生成结果是标准的 React + JSX 页面,完全开源可控,没有“运行在平台里”的锁定感。
  • 上下文对话式迭代能力强:你可以说“把导航栏换成黑色背景”“再加个订阅按钮”,AI 会持续修改并保持整体风格统一,适合快速迭代 UI 设计。
  • 与 Vercel 工作流无缝衔接:生成页面后可一键部署、导入项目、分享给团队,整个路径设计极为工程师友好。

最佳使用场景

  • 建立原型站、活动页、营销页(Landing Page)等,设计好看但是逻辑简单的项目
  • 为开发者提供 UI 初稿,让你专注于业务逻辑
  • 融合到你现有前端项目里,作为组件生成工具使用,提升工作效率

缺点

  • 不适合后端交互复杂的应用:v0 只生成 UI,业务逻辑和数据绑定需手动完成,不能独立承担完整功能开发
  • 生成风格较为统一:目前主要基于 shadcn/ui 库,虽然现代感强,但不适合有特定设计系统要求的项目
  • 与团队协作还有距离:目前更偏个人工具,尚未支持多人协同、权限控制、版本管理等团队级能力

Lovable

Lovable

官网https://lovable.so

简介:Lovable 更接近自然对话——通过自然语言描述,直接帮你把网站生成出来。

特点

  • 极致简化的“生成 → 上线”流程:你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描述你要的功能,比如“我需要一个带轮播图的家政服务官网”,Lovable 会自动生成页面结构、内容文案、图片风格,甚至配色方案。
  • 可选 AI Agent 协同:除了直接对话生成外,Lovable 提供了数十种预设 AI Agent,例如“SEO 优化顾问”“设计助手”“产品文案生成器”等,帮你补足“开发之外”的环节。
  • 成品化交付而非开发环境:它的目标不是让你继续在此基础上开发,而是直接向你交付成品。所有生成的网站都可导出 HTML/CSS/JS,或直接托管上线。
  • 极度适合非技术用户:界面和逻辑几乎没有学习成本,定位接近用 ChatGPT 构建网站的超级版本。

最佳使用场景

  • 创业早期验证想法、搭建简单官网或功能页(如预约页面、博客、活动页)
  • 内容驱动型项目,如个人作品集、营销落地页、课程介绍等
  • 非技术创作者或自由职业者需要低门槛建站时,Lovable 提供了比传统建站工具更智能的选择

缺点

  • 生成内容较为“AI 风格化”:页面设计与文案经常带有明显的 AI 模板感,适合 MVP 而非品牌官网
  • 不适合复杂交互/系统开发:Lovable 无法处理数据建模、权限配置、后台逻辑等结构化开发需求,不适合用来构建后台系统或内部工具
  • 功能仍受限于“对话边界”:当你想做出规则稍复杂一点的页面(比如会员积分体系、动态表单)时,会发现它无法真正满足需求

无代码

NocoBase

NocoBase

官网https://www.nocobase.com

简介:数据模型驱动的开源无代码平台,适合构建中大型内部系统,具备高度扩展性与复杂权限控制,是 Vibe Coding 无法替代的“业务级场景专家”。

特点

  • 基于数据建模而非表格逻辑:不同于以表格为中心的无代码工具(如 Airtable 类),NocoBase 的底层逻辑更接近专业开发框架,强调实体关系、字段结构与业务逻辑清晰分离,天然适合复杂业务系统。
  • 插件机制极度灵活:从用户认证、角色权限、工作流、文件存储到 AI 员工等高级功能,全部以插件方式加载,企业或开发者可以按需定制功能栈。
  • 前后端分离架构 + 区块式界面构建:你可以像拼积木一样构建前端界面,也可以自定义组件、集成 API,让系统既灵活又可控。
  • 权限系统粒度极细:支持字段级、行级权限配置,配合前端显示逻辑,能快速实现“不同角色看到不同界面”的复杂需求,远非 Vibe Coding 工具能完成。

最佳使用场景

  • 企业级内部系统构建:如 CRM、工单系统、资产管理、审批平台等
  • 成熟团队的自托管业务平台:需要定制功能、安全可控、不依赖云服务
  • 想要在无代码基础上具备开发能力的技术团队:能用无代码快速搭建,同时保留代码扩展能力

缺点

  • 上手成本相对高:相较于 v0.app、Lovable 这类“生成即上线”的轻量工具,NocoBase 更适合有一定开发能力和产品结构意识的用户使用
  • 非建站型定位:并不适合做内容驱动型页面、品牌官网或轻量前端项目
  • 插件生态仍在完善中:作为开源项目,插件生态及模版市场还需要逐步丰富

Retool

Retool

官网https://retool.com

简介:一体化的企业级内部工具搭建平台,强调“连接一切 + 快速上线”,连接数据与业务逻辑能力很强。

特点

  • 连接数据库和 API 极其方便:Retool 原生支持数十种数据库(PostgreSQL、MongoDB、Snowflake 等)与第三方 API(Stripe、Slack、Salesforce 等),你只需配置一次,就可以拖拽组件搭建操作界面。
  • 前端组件丰富、交互自由度高:内置大量高质量组件(表格、图表、表单、日期选择器等),支持逻辑绑定与状态管理,适合做“能跑业务的前端界面”。
  • 脚本能力强,可低门槛写 JS 扩展:不局限于完全可视化,你可以在控件或数据源之间编写 JavaScript 做转化、校验、联动,实现复杂交互逻辑。
  • AI 助理增强开发体验
    • 代码/查询生成助手:在 SQL 或 JS 编写区域内输入提示词,AI 会帮你生成语句,大大减少重复工作。
    • AI 组件生成器: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即可生成完整页面结构。
    • LLM 接入能力增强:Retool 提供了向量数据库连接器(支持 Pinecone、Weaviate 等),并内建对 OpenAI、Cohere、Anthropic 的调用支持,让你可以在系统中集成 AI 搜索、文档问答等功能。
  • 企业级权限与部署支持齐全:支持 SSO、审计日志、自托管部署等,适合对合规、安全有要求的企业。

最佳使用场景

  • 快速构建结构化内部系统,如客户管理、审批系统、BI 看板、运营面板等
  • 用于构建集成 AI 功能的业务工具,例如:智能客服后台、AI 辅助分析系统
  • 有开发能力的中小型团队,用 Retool 替代从 0 开发的传统方式

缺点

  • 定价偏高:对早期团队或预算有限的企业来说,Retool 商业版成本不低(尤其按用户计费的模式)
  • 不是完全“无代码”:虽然界面搭建可视化,但复杂逻辑几乎必然需要写 JS,不适合完全零开发背景的使用者
  • 界面风格偏工程化:更强调功能效率,而非视觉设计,做面向客户的 UI 会有一定局限

Budibase

Budibase

官网https://budibase.com

简介:一款专注于构建表单、审批流、门户系统的开源低代码平台,强调“自托管 + 快速上线”,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搭建方面拥有独特优势。

特点

  • 数据源支持广泛,内置数据库即用即连:Budibase 允许你连接 PostgreSQL、MySQL、REST API、Airtable 等主流数据源,也可以直接用其内置数据库,零配置即可开始建模与界面搭建。
  • 表单 + 自动化工作流是强项:特别适合审批流、数据录入、项目状态管理等结构清晰的业务场景;支持字段验证、条件显示、自动状态变更等复杂表单逻辑。
  • 权限与角色控制清晰:可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视图、动作权限,适合组织内部多角色使用。
  • 自托管与私有部署友好:完全开源,支持 Docker 快速部署,适合对数据主权有要求的团队。
  • 适度支持自定义代码扩展:支持 JavaScript 插槽,在可视化逻辑无法覆盖的场景下也可适配特定业务需求。

最佳使用场景

  • 企业内部的审批系统、任务门户、客户档案管理、资产记录系统等
  • 不需要复杂前端交互、但数据结构清晰的工具型项目
  • 有轻度开发能力的中小团队,希望用更低成本交付内部系统

缺点

  • 前端页面布局自由度有限:适合结构化表单与表格,但不适合做需要高度自定义 UI 的应用
  • 生态与插件能力尚弱:相较 Retool、NocoBase,这方面的扩展性还处于早期阶段
  • AI 功能目前几乎空白:不像 Retool 那样已深度集成 LLM,Budibase 尚未进入融合派路径,纯粹靠传统方式可视化搭建

融合派

ToolJet

ToolJet

官网https://www.tooljet.com

简介:一款开源低代码平台,主打“拖拽式前端 + 多数据源集成”,近年也开始引入 AI 能力,成为融合派中的典型进化者。

特点

  • 可视化构建 + 多数据源支持:支持 MongoDB、PostgreSQL、MySQL、REST API 等十多种数据源,并可通过可视化界面快速绑定数据与组件,适合搭建仪表盘、运营面板、客户管理等系统。
  • 前端 UI 拖拽直观,控件可定制:拥有丰富的前端组件(表格、按钮、图表等),并允许添加 JS 脚本处理交互逻辑,降低传统前端开发门槛。
  • AI 助手加持,提升构建效率:支持使用提示词创建前端页面和处理逻辑,为非开发者提供更低门槛的入口。
  • 开源、自托管友好:支持 Docker 快速部署,适合对安全和数据合规有要求的企业或团队。
  • 角色权限管理完善:可设置不同用户的访问权限与操作范围,适合多人协作的中型项目。

最佳使用场景

  • 想快速搭建一个结构清晰、数据驱动的内部系统(CRM、CMS、审批流程)
  • 需要一定自定义能力,又不想全程写前后端代码的技术团队
  • 希望把 AI 融入业务界面的初创团队或 AI 产品验证者

缺点

  • AI 能力仍处于“增强工具”阶段:更多是生成查询语句、自动补代码,还未具备 VibeCoding 那种从零生成应用的体验
  • 对复杂交互支持有限:虽可写 JS,但在高度自定义 UI、复杂状态逻辑方面仍不如完全自研或高度可编程平台

Bubble

Bubble

官网https://bubble.io

简介:老牌全栈式无代码平台,从前端界面到数据库逻辑全可视化搭建,近年来也通过插件和 API 集成走向 AI 融合,逐步拥抱 VibeCoding 场景。

特点

  • 全栈式构建能力:Bubble 支持页面设计、数据库建模、工作流控制、用户认证、插件集成等全链路开发,是少数真正能“全程无需写代码”的 NoCode 平台。
  • 高度可视化 + 响应式设计:你可以拖拽构建页面,同时设置交互逻辑(条件、状态、动态数据等),非常适合构建带前后端逻辑的 Web App。
  • AI 能力
    • Bubble AI Assistant:支持通过自然语言添加工作流逻辑、页面组件等,让构建流程更“对话化”。
    • GPT 插件生态:可快速调用 OpenAI API,实现内容生成、智能问答、表单填充等能力。
    • Langchain & RAG 接入探索中:部分高级用户已将 Bubble 作为 RAG 系统的前端集成层,用于构建 AI 助理型应用。
  • 强大的社区和模板市场:用户可以直接使用数百个开源模板和插件进行二次开发,适合加速启动。

最佳使用场景

  • 构建完整的 SaaS 应用、用户门户、预订系统、教育平台等,尤其适合 0-1 起步的创业项目
  • 需要既有视觉体验又包含数据逻辑的 Web App MVP
  • 结合 GPT 功能创建“带 AI 功能”的互动应用,如问答机器人、AI 写作平台、聊天式工具等

缺点

  • 学习曲线比预期陡峭:虽然是 NoCode,但其逻辑配置方式对初学者并不“傻瓜”,尤其工作流与权限管理部分较复杂
  • 自托管能力弱:Bubble 为闭源托管平台,无法像 NocoBase、ToolJet 那样部署私有实例,限制了企业或数据敏感项目使用

Flowise

Flowise

官网https://flowiseai.com

简介:开源的可视化 LLM 应用构建器,主打“拖拽式组装 AI 组件”,可作为无代码平台的 AI 模块补足,也可独立搭建 AI 驱动的业务工具。

特点

  • 类 Node-RED 的可视化工作流构建:你可以像搭积木一样,将 LLM(OpenAI、Claude 等)、向量数据库(Pinecone、Chroma、Weaviate 等)、文本处理节点、API 输入/输出等模块组合成完整的 AI 应用流程。
  • 专注于 AI 流程本身:Flowise 并不负责页面 UI,而更像是一个“AI 背后的逻辑层”,你可以将其作为 API 服务接入任意前端系统(包括 Bubble、ToolJet、Retool 等)。
  • 轻量开源,自托管友好:只需几条命令即可运行,无需注册、无需云依赖,非常适合内部系统快速试验和集成。
  • LLM 应用典型能力都能覆盖:包括 Chatbot、RAG、文档问答、数据摘要、JSON 输出生成、知识库问答等,适合构建垂直场景的 AI 业务工具。

最佳使用场景

  • 企业内部已有无代码/低代码平台,想要加一层 AI 能力作为“智能后端”
  • 构建可复用的 AI 服务:如 FAQ 问答接口、文档摘要器、语义搜索 API 等
  • 技术团队希望快速试验不同 LLM 工具链组合的工作流,作为 AgentOps 工具链的一部分

缺点

  • 没有界面可视化能力:Flowise 并不是“从输入到成品”的无代码工具,需要与前端平台搭配使用
  • 复杂逻辑调试成本仍存在:虽然是拖拽式,但节点多起来后仍需要理解每个模型的输入输出,存在一定学习门槛
  • 不适合非技术用户单独使用:相比 Bubble、Lovable 这类“傻瓜型平台”,Flowise 更像是为开发者服务的“可视化 AI 工具包”

总结

无论你是正在验证一个新想法的独立开发者,还是在企业内构建复杂系统的技术团队,你大概率已经发现了: Vibe Coding 和无代码,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

越来越多的开发场景,不再需要纠结写代码,而是更专注于解决问题

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找到最适合的工具。

如果你已经开始用这些工具构建产品,欢迎来聊聊你的使用体验!也欢迎分享这篇文章给更多的朋友。❤️

相关阅读:

× View Image